本站域名可出售转让,联系QQ:57780188
当前位置:godaddy老域名出售娱乐胡蝶
胡蝶
2022-05-22

胡蝶个人资料

胡蝶(1908-1989.4.23),原名胡瑞华,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民国第一美女,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女演员,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电影皇后,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 嘉宝"。

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后轰动国内外。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电影皇后"评选,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数当选,同年英商中国肥皂公司发起的"力士香皂电影明星选举"及1934中国福新烟草公司发起的"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两年之内"三连冠",被称为"老牌影后"。1960年日本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后门》获得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同年,该片再获日本文部大臣颁赠的最佳电影奖。52岁的胡蝶跃登"亚洲影后"的宝座,1986年年近八十的胡蝶又获得台湾金马奖殊荣,1989年病逝于加拿大的温哥华。

胡蝶一生饰演过娘姨、慈母、教师、演员、娼妓、阔小姐、劳动妇女等多种角色。在先后主演的百余部影片中,她成功地饰演了中国不同阶层的各类女性形象,成为中国电影拓荒期和成长期的同步人和见证者。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演艺生涯中,谱写了中国电影历史重要而独特的篇章。

胡蝶早年经历

少女时期的胡蝶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辅庆里,乳名宝娟。当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驾崩",末代皇帝宣统即位。后来胡蝶的母亲还常说:"这丫头就是老佛爷和皇上驾崩那年生的。"作为家中的独生女,胡蝶理所当然地享受了父母所有的疼爱,只是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乖巧的孩子日后竟成为风华绝代的电影皇后。

胡蝶胡家家庭生活小康,父母视美貌乖巧的胡蝶如掌上明珠,胡蝶3岁时,父亲胡少贡在姐夫唐绍仪(曾任北洋政府总理)弟弟的提携下出任京奉铁路总稽查,胡蝶幼年随父母迁居天津、北京、广州等地。 胡蝶在这些奔波中,看到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学会了和各类人打交道,甚至为了和小伙伴尽快融合,无意中培养了自己的语言天赋,她学会了会讲一口"京片子"、广东话、上海话,多种方言朗朗上口。幼年的胡蝶对语音极为敏感,这对她以后踏上戏剧之路带来帮助。小胡蝶六岁时,家里请了一位先生为她启蒙,八岁时小胡蝶进入天津天主教圣功女学就读,这在当时是件时髦新鲜的事,也由此胡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学生时代就被誉为"才女"。此时的小胡蝶已显露演艺才华。她经常能模仿出本地特色的叫卖声,比如她随父亲到北站游玩,小贩"又香又脆的天津鸭梨,一毛一个"的吆喝被她学得惟妙惟肖。 数年之后胡家移居广州,胡蝶进入广州培道学校(现广州市第七中学)读书,胡蝶在广州度过她的少年时期。道培学校毕业后,胡蝶转入北京公立第一师范就读。胡蝶16岁时,全家返回上海。胡蝶考入中国第一所电影演员训练学校--中华电影学校。胡蝶所受的良好教育也是她日后能够成为大明星的重要条件之一。

父亲为人宽厚,性格开朗,很有幽默感,母亲出生在大家庭,受教育不多,却很懂得为人处事,她慈爱但严格,从不因为胡蝶是独生女而有所骄纵,胡蝶在《回忆录》中提到,"她常教育我:"你要别人待你好,首先你要待人好。"她没有能说出长篇的大道理,但是这句含有哲理、朴实无华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当我步入影坛,她又告诫我:"凡事不要争先,要退后一步,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胡蝶回忆录》,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

胡蝶演艺经历

胡蝶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颗巨星。她像一只彩蝶,在影坛神奇地飘飞四十余载,岁月的风雨曾打湿过她的翅膀,却没有摧毁她的意志。她几度息影,又几度复出,留下一百多部影片,也留下一段传奇。

胡蝶是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归天的1908年出生的,祖籍广东鹤山,生于上海提篮桥。少年时,她曾于天津住过两三年,在圣功女学初级班读书。那时,她叫胡宝娟,入了影坛,才自易其名为胡蝶,意在如彩蝶一样,无拘无束,自由飞翔。

胡蝶16岁时,全家返回上海。1924年初,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牌式的作品《孤儿救祖记》在上海公演,这部片深深地打动了前来观看的每一位观众,这其中包括年仅16岁的胡蝶。这一年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电影演员训练学校--中华电影学校,胡蝶受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事业吸引,投考了由曾焕堂、顾肯夫等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电影学校--上海中华电影学校,她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也是唯一一期学生,同期的学员后在影坛享有盛名的有萧英、陈一棠、徐琴芳、高梨痕。系统学习影剧概论、电影行政、西洋近代戏剧史以及导演、化妆、舞蹈、唱歌等十多门课程,还有骑马、开车之类明星必杀技,她尤其喜欢表演课程,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去钻研表演,在洪琛、汪煦昌、陈寿荫等一批电影名家的指导下,很快便显露出超常的才华。翌年,即应邀参加了徐欣夫导演,张织云、王元龙主演的《战功》一片的拍摄,随即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电影演员生涯。

学习结业后,胡蝶在大中华影片公司的《战功》一片中出演配角,接着在友联公司的《秋扇怨》中升任主演,绽放着两个甜甜的酒窝,胡蝶开始崭露头角。翌年,胡蝶和天一公司签订了两年合同,拍摄了《白蛇传》、《孟姜女》、《珍珠塔》、《儿女英雄传》等十余部影片。天一公司老板是邵醉翁,成立初期拍摄题材以民间故事为主,这些影片受到老百姓欢迎,但不受知识界关注,因为信念和对电影的认知不尽相同,虽然胡蝶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却始终不能和公司保持一致,因而胡蝶在天一公司时期没多少发挥余地,两年后,她"跳槽"到明星公司,才开始大放光芒。早期的胡蝶

胡蝶相继在友联、天一等影片公司主演《秋扇怨》、《梁祝痛史》、《铁扇公主》等二十余部古装片。1928年入明星影片公司,曾主演《白云塔》、《火烧红莲寺》、《啼笑因缘》、《空谷兰》等影片。

1928年,胡蝶正式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了她艺术事业的辉煌时期。由于该公司郑正秋、张石川赏识她的素质和才华,认为她具有电影名星的潜质,不仅重用她主演公司着力推出的电影,甚至还请人专为她写剧本,后来的事实证明胡蝶也确实没有辜负公司的厚望。在张石川的新片《白云塔》里,胡蝶首次与阮玲玉这位后来也成为中国影坛的巨星合作,这也是阮玲玉生前二人惟一的一次合作。影片公映后票房不佳,不过胡蝶却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最使胡蝶声名鹊起的是由她主演的《火烧红莲寺》,她清雅不俗的表演,大方开朗的性情随着侠女红姑潇洒飘逸的身影,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成了观众深深喜爱的名星。

1933年主演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她把一个忍受胡蝶丈夫虐待与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3月15日在上海公演时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连续上映了一个多月。此后在全国各地以及菲律宾等外国上映时,也是盛况空前。至今一些老年影迷在回忆胡蝶时,都一定会提起《歌女红牡丹》,可说这是胡蝶的成名之作。同年夏天,中国第一部片上发声的影片《自由之花》摄制成功。该片演的是京华名妓小凤仙与蔡锷将军的爱情故事,胡蝶在片中扮演小凤仙一角,好评如潮,影响极大。从此之后,各影片公司都开始制作有声片,中国电影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胡蝶在明星公司拍片30多部,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1932年根据"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同名小说拍制的《啼笑姻缘》,它是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片。胡蝶在片中一人兼演沈凤喜和何丽娜两角。她的表演得到张恨水的赞赏。对于胡蝶,文学大师张恨水如是评之:"胡蝶为人落落大方,一洗儿女之态,与客周旋,言语不着边际,海上社会,奇幻百出……胡真精明练达之人哉,言其性格则深沉、机警、爽利兼而有之,如与红楼人物相比拟,则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也许正是因为胡蝶善于观察生活和具有练达的处事之风,演起角色来才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在六集影片《啼笑姻缘》中,她一人出演双角儿,既扮善良淳朴的艺人沈凤喜,又饰浪漫摩登的何丽娜,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演得活脱、生动,凸显了高超的表演功力。

胡蝶是最早投身于左翼电影创作的演员之一,对于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贡献功不可没。1933年,左翼电影的旗手夏衍等人推出左翼电影的开山作《狂流》。影片以1931年波及十六省的长江大水灾的"狂流"为背景,相当真实地表现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景象。影片从思想、形式到表现手法,一扫陈旧之风,别开生面,被誉为"中国电影新的路线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以左翼为旗帜,摧枯拉朽的新时代。《狂流》是中国第一部左翼电影,胡蝶演绎了一位集温柔智慧与现代独立意识于一体的女性形象。胡蝶在影片中出演水患区的农村姑娘秀娟,她的表演十分刻苦,成功诠释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反抗精神,受到好评。这部电影堪称胡蝶演艺生涯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中国黑白影片的经典之作。此外,在《盐湖》《春水清波》等左翼影片中,胡蝶都有出色的表演。上世纪30年代,一般的观众都是冲着明星而走进电影院的,胡蝶"那深深挟着梨涡的俏脸",一度成为电影最靓丽的招牌。

胡蝶主演的《姊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高峰 。在《姊妹花》中,她再次胡蝶上演一人双角儿的戏码,同时拿捏大宝、二宝两个迥然不同的角色。这两个人物,尽管是双胞胎姐妹,但德性、品格和性情却差异巨大。影片《姊妹花》,批判了腐蚀灵魂、扼杀骨肉伦常的剥削阶级思想,揭示了阶级对立和贫富差异的社会问题,被誉为是郑正秋伦理片的巅峰之作。胡蝶的上佳表演,为其奠定了江山。因此,《姊妹花》也是胡蝶的代表作。1934年春节,作为贺岁片问世的这部影片,受到观众的热捧,连映两月有余,天天爆满,创造了当时国产片的最高票房纪录。后来在东南亚、西欧和日本等国映出,多有赞誉。

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主办者特别邀请胡蝶作为代表赴会。这年2月胡蝶携带着她拍摄的《姊妹花》、《空谷兰》等优秀影片历经艰辛到了莫斯科。由于误了时间,《姊妹花》没能赶上比赛,电影节上,放映了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空谷兰》两部影片,胡蝶一亮相,便吸引了国际影坛惊奇的目光。她身穿立领、琵琶穿旗袍的胡蝶襟、中开衩、下摆垂地的扫地旗袍,身披白狐披肩,面如芙蓉眉如柳,仪态端庄大方,美艳惊人,让世人为之折服,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 嘉宝"。胡蝶扭转了外国人对中国女演员的看法。 会后,胡蝶在苏联参观,又赴法、德、英、瑞、意等国观光考察,这是胡蝶眼界洞开的国际电影之旅。持续数月在欧洲诸国的展映,使得无数欧洲人和旅欧侨胞被这位东方美人所倾倒,欧洲影坛第一次对中国电影有了真实的了解。归国后,她撰有《胡蝶女士欧游杂记》一书,由良友公司出版。

胡蝶当之无愧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女神,也是明星公司的头牌代表 。胡蝶人生彪悍的不需要解释。 。胡蝶的绝技是一口软糯清甜的江苏国语,姐姐一开口,听的人骨头都酥了 。

有天赋,有颜值,胡蝶拥有最多的是勤奋。观众们认为胡蝶戏路多变,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演妓女、教师、阔小姐、农妇、卖糖果的姑娘、慈母等角色都不成问题,一人分饰两角亦不在话下。殊不知,荧幕背后都是她倾注的心血。 每天开工,她总是最早到的演员,导演编剧说戏时,她听得尤其认真。休息时间,演员们都到咖啡馆放松娱乐,只有她刻苦地与师傅郑正秋讨论电影。她从不停止学习,找梅兰芳学标准普通话,学开车、骑马等技能,开拓自己的戏路。接到剧本后,便开始让自己沉浸到角色中去。拍《狂流》时,毫无农村经验的胡蝶为了诠释好角色,特意跑到江浙一带的农村,去看乡下女人如何生活,用心揣摩她们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日常劳动;拍左翼电影《永远的微笑》时,她跑到南京孔夫子庙,实地体察歌女的真实生活。

胡蝶是国民党员,知道的人或许不多,而且她还是"特别党员"。但胡蝶是,这"特"与那"特"并非一回事。凡经国民党中央委员二人介绍入党的,方获此"尊号",以区别于一般小党员。其实,胡蝶对政治一向无兴趣。当时国民党的声誉不佳,沾染上国民党员并不是什么光荣的"特殊材料",因此国民党不得不强拉有社会影响的知名人士入党,以资号召而自抬身价。

正当胡蝶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东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伴随着战争而来的是她和张学良的"跳舞事件"。当时胡蝶正随剧组赴北平拍摄《自由之花》、《落霞孤鹜》和《啼笑因缘》的外景。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不久,明星公司在上海枫林桥的总厂被日军占领,明星公司从此不复存在。此时丈夫潘有声已在香港发展事业,于是胡蝶携同家人避居香港。胡蝶和潘有声度过了一段堪称幸福的生活。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政府、驻港英军向日本华南派遣军总司令酒井隆中将投降。为了表达自己对残暴日军的反抗,她把香港投降日称之为又一个"蝶耻日"。日方曾重金邀请胡蝶出演《胡蝶游东京》,但被她以自己已经息影,而且有了身孕,短期内无法再现银幕为由,严正拒绝。

1942年,胡蝶夫妇领着两个年幼的儿女,跟随游击队艰难跋涉20多天胡蝶 ,终于回到广东曲江。1942年11月24日到达陪都重庆。1946年胡蝶再次迁居香港。

1946年,胡蝶为香港大中华公司拍摄了《某夫人》、《锦绣天堂》等片。1952年潘有声逝世后,胡蝶停止拍片10年之久。 1959年,她应邵氏公司之请重下银海,在香港、台湾先后拍摄了《街童》、《两个女性》、《后门》等片,其中以《后门》一片最为出色。它是一部伦理教育片,由导演李翰祥执导,胡蝶在片中扮演女主角徐太太。

1960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后门》获得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同年,该片再获日本文部大臣颁赠的最佳电影奖。52岁的胡蝶跃登"亚洲影后"的宝座。

1966年,胡蝶正式退出影坛。

1975年,胡蝶移居加拿大温哥华。

1986年,年近八十的胡蝶又获得台湾金马奖殊荣。

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风并发心脏病在温哥华病逝。

1995年,纪念电影百年华诞暨中国电影90华诞时,胡蝶荣膺中国电影世纪奖和女演员奖。

个人生活

在电影《秋扇怨》里,胡蝶第一次担任女主角,这部戏不仅仅让她收获了名气,还收获了爱情。在鸳鸯蝴蝶才子佳人式爱情戏里,从来没有品尝过爱情的胡蝶和清秀潇洒的帅哥林雪怀演一对情人,戏里眉目传情,戏外她也有些芳心暗动,不留神和男主角擦出火花。这毕竟是胡蝶的初恋 。像所有初恋中的女孩子一样,胡碟全心全意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初恋中,她以为自己遇上的这一个是天底下最好的,所以当宝贝似地爱着,唯恐别人发现了这个宝贝抢了去。

胡蝶与林雪怀合影

《秋扇怨》首映,胡碟和林雪怀已经是一对如胶似漆的恋人了。她以为他的林雪怀有一双可以依靠的坚实臂膀,却看走了眼。胡蝶拍完电影《歌女红牡丹》前后,林雪怀开始跟胡蝶发生了许多的不快,两个人情恋渐渐走上困难与迷途。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林雪怀不大能够自立 ,什么事情都要依靠未婚妻的全力入心照顾 。他们从高调订婚到高调分手,走了一段艰难的情感之路。后来胡蝶在电影技术上愈来愈精进而地位名誉日高,林雪怀却日趋没落,但林胡两人总是未婚夫妇,林雪怀也想干出一番稍大一些的事业,依照他的潜质,在影坛上走不动了,就想下海经商,胡蝶拿出些钱来给林雪怀在四川路上开设一家胡蝶百货商店,并替他买了辆小轿车,林帅哥成为上海滩早期的有车一族。而他竟不好好经营商店,胡作非为,差不多把商店的资本全部弄完。胡蝶没想到他不仅把本赔尽了,他还在下海的过程中还增添了不少业余爱好,比如泡舞厅。

苦撑到了后来,胡蝶虽然在感情上已经彻底失掉了对林某的依赖,可麻烦的是,他们还有一纸订婚合同摆在明堂,从激情万丈的热恋,到对簿公堂,爱的激情已胡蝶与潘有声结婚照经退去。为了摆脱这一张白纸黑字 ,胡蝶奋斗了整整一年,在一年的诉讼官司里面,他们八次法庭上面对面。真正的两败俱伤。"蝶雪解约案"这件事当时在上海的影响力,绝对堪比这两年娱乐界的艳照门事件和锋芝离婚事件,小报记者倾巢出动,煽风点火大肆渲染"雪蝶分飞"。"蝶雪解约案"终于在1931年底终盘,胡蝶与林雪怀彻底了结。

过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炒作,纯情可爱冰雪聪明的胡蝶不复存在了,败诉的林雪怀心灵上巨痛苦,他饥不择食匆匆找了个女人成婚,想用家庭慰藉一下伤得惨不忍睹的心,他离开伤心之地上海,到苏州开了家照相馆,却依然摆脱不掉过去的阴影,抑郁成疾,一九三五年在落寞中悄然逝去。

"蝶雪解约案"已经让胡蝶身心俱疲,初恋的失败与媒体的流言蜚语本是一个花季女孩难以承受的,胡蝶的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好在她性格坚韧,遇事看得很开,胡蝶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理磨练,她知道,活着才是硬道理,如果一个女人连死都不怕了,还怕活着吗?

胡蝶这样的美女是不缺男人去爱的。无数的男人在排着队明里暗中想要她。作为著名影星,公认的中国第一美女,她是社交场合的熟客,平日里,她看多了一张张垂涎美色的面孔,那些商界大亨、政界要人,不是贪恋她的美色,就是贪图她身上的明星效应.。和潘有声接触几次后,她发现潘有声特别实在,和前男友林雪怀相比,她更觉得,潘有声是个可依靠的人,从他的身上,她感受到了一份男人特有的安全感。

潘有声虽没钱没权,却是位干事业的人,他做事踏实,待人诚恳,讲信用,肯动脑筋,喜欢钻研,如他做茶叶生意,对茶叶就很有研究,他只要稍一品茗,就可说出茶叶的产地、品级。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深得胡蝶父亲的欣赏。

结束了与林雪怀的痛苦恋情后,胡蝶对感情慎之又慎,轻易不敢放弃来之不易的"自由身".潘有声让她恢复了爱的能力,重坠情网,可对于前车之鉴,她仍心有余悸。相恋的前两年,他们只谈恋爱,不议婚嫁,甚至从不曾在公开场合双双露面,更没像当初她与林雪怀那样大肆张扬地缔结婚约。对此,潘有声从无半句怨言。他知道她的心伤。比起一个婚姻的约定,他更愿意怜惜她,给她轻松快乐的生活。

也许爱情真的是最好的养分、最丰沃的滋润。与潘有声恋爱期间,胡蝶在事业上迎来一个又一个鼎盛时期。从荣膺"中国影后"到在左翼电影潮中大显身手,从主演《姊妹花》轰动全国到周游欧洲列国,潘有声一直在旁边,默默地关注她,陪伴她,等待她,鼓励她。他的事业成就虽无法与胡蝶相提并论,但他却并不像林雪怀那样,因胡蝶的成功而失落恐慌、猜忌嫉恨,甚至自暴自弃。从茶叶部的普通雇员,到理财有方的洋行总经理,他只用了一年时间。更可贵的是,他身上那种温文尔雅,朴实中带有几分羞涩的气质,并不因职位的改变而消失,正如明星公司的经理郑正秋所说:"潘有声虽会做生意,但神气完全是个大学生。"

相识的第五个年头,他们的爱情像金黄的果实,散发出宁静温暖的馨香,他是她的精神支柱,她有高兴的事与他分享,受到委屈则向他倾诉。这年秋天,胡蝶的父亲突然被查出患有肺癌晚期,为了却父亲的心愿,胡蝶决定和潘有声结婚。这年,胡蝶已27岁,虽风采依旧,人却明显发胖,再扮演纯情少女难免矫情做作。当初,她选定了胡蝶这个艺名,就是渴望能像蝴蝶一样美丽、自由,有朝一日飞累了,可以在花香满径中悠然栖息。如今,多年的演艺生涯,让她起了深深的倦意,潘有声的怀抱无疑就是她所盼望的温暖的栖息地。

这份贴心的温情慢慢融化着胡碟已经僵冷的爱情,漫长的考验之后,她发觉这个男人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两个人开始单独进入实质性恋爱程序,从相识相知相恋到走进婚姻,他们用了六年的时间。1935年11月23日,经过马拉松式的恋爱,胡蝶嫁给了潘有声。此后两人一直患难与共,历经沧桑。直至生命终结。

主要作品 上映时间剧名扮演角色导演合作演员1961万劫孤儿 公主胡鹏顾媚1961母爱江绮萍珠玑萧芳芳 1961万里寻亲记金太太珠玑 欧阳莎菲 1961慈母千秋坤仪霍然 林家声 1960后门徐太太李翰祥 王引1960苦儿流浪记----卜万苍 陈燕燕, 罗维1960街童----岳枫 姜大卫,  杨志卿1960两代女性 Wen Chih卜万苍 丁宁1960孝道----

珠玑 

欧阳莎菲 1947春之梦----朱石麟 舒适1946某夫人 凤鸣何非光 王斑 1942博爱----卜万苍, 朱石麟 周璇1941歌女红牡丹----王次龙 王元龙1941孔雀东南飞----

王次龙 

徐琴芳1940绝代佳人陈圆圆王次龙 王乃东 1939永远的微笑----吴村龚稼农 1938 胭脂泪妓女 吴永刚谈瑛 1936 女权----张石川 赵丹1935 兄弟行 ----程步高 高占非 1935 劫后桃花 ----张石川 高占非 1935 夜来香----程步高 赵丹1934女儿经----程步高  高占非 1934美人心----徐欣夫 王征信 1934三姊妹----李萍倩 严月娴 1934空谷兰 ----张石川 高占非 1934麦夫人 周淑明张石川  梁赛珊 1934歌侣情潮----赵树燊 关德兴 1934路柳墙花 ----徐欣夫 严月娴 1934再生花----郑正秋 高占非 1933满江红 ----程步高 严月娴 1933盐潮 ----徐欣夫 王征信 1933春水情波 阿毛郑正秋  孙敏1933狂流----程步高 龚稼农 1933姊妹花Da Bao, Er Bao郑正秋 郑小秋, 谭志远 1933脂粉市场 ----张石川 龚稼农 1932战地历险记----张石川 郑小秋1932自由之花 ----郑正秋 龚稼农 1932啼笑因缘----张石川 ----1932落霞孤鹜----程步高 夏佩珍 1931 歌女红牡丹 ----张石川 王献斋 1931 铁血青年----张石川  郑小秋1931 三箭之爱----徐欣夫 梁赛珍 1931 银星幸运 ----张石川 郑小秋1931 如此天堂 ----张石川  龚稼农 1931 火烧红莲寺第17集----张石川 郑小秋1931 火烧红莲寺第18集----张石川 郑小秋1931 火烧红莲寺第19集----张石川 郑小秋1930桃花湖----郑正秋 蔡楚生 1930歌女红牡丹Red Peony张石川 ----1930火烧红莲寺第11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30

火烧红莲寺第12集

----张石川 夏佩珍 1930火烧红莲寺第16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30碎琴楼 ----郑正秋 夏佩珍 1930火烧红莲寺第10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30火烧红莲寺第13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30火烧红莲寺第14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30火烧红莲寺第15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29富人的生活 邹碧如程步高 谭志远 1929爱人的血 韩国英程步高  郑小秋1929爸爸爱妈妈----程步高 龚稼农 1929火烧红莲寺第9集----张石川 韩云珍 1929火烧红莲寺第8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29火烧红莲寺第4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29火烧红莲寺第7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29火烧红莲寺第5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29火烧红莲寺第6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28离婚----程步高 龚稼农 1928侠女救夫人 凤飞女士郑正秋 黄君甫 1928大侠复仇记 ----张石川 萧英 1928女侦探女侦探张石川  郑超凡 1928白云塔 秋凤子张石川 阮玲玉1928火烧红莲寺第2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28火烧红莲寺第3集----张石川 夏佩珍 1927白蛇传白素贞李萍倩, 邵醉翁 陈玉梅1927女律师 ----裘芑香 李萍倩 1927新茶花----李萍倩 汪福庆 1927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李萍倩 陈玉梅1927蒋老五殉情记 --------章志直 1927刘关张大破黄巾 ----邵醉翁 裘芑香 1926夫妻之秘密------------1926电影女明星 ----邵醉翁 王汉伦 1926义妖白蛇传------------1926梁祝痛史 ----邵醉翁 吴素馨 1926珍珠塔------------1926孟姜女 ----邵醉翁, 裘芑香 魏鹏飞1926孙行者大战金钱豹 ------------1925战功 胡萃英徐欣夫 王元龙, 张织云 1925秋扇怨 沈丽琼陈铿然 文逸民 期数杂志名称备注第38期玲珑内页电影皇后

今天提起胡蝶,都绕不过"电影皇后"的光环。从二十年代开始,新闻界及商家常发起明星票选,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是1933年上海《明星日报》刊登出"电影皇后选举大会"的活动启事后,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候选女星有几十人,当时的投票者并不限于上海这一个地方,除沦陷的东北之外,全国各地都有读者参与投票,就连日本的神户也有投票者。除了个人参与投票外,社会团体、文化机构也踊跃进行投票。

揭晓仪式的场面异常热烈,当时共收到选票几万张,选票的最后结果是: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的胡蝶以21334票位居此次选举的榜首,当选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一届"电影皇后",第二陈玉梅10028票、三名是阮玲玉7290票。王培源、邵绳祖、苏福畴3位律师当众在揭晓名单上签名。第二天,上海的各个报纸和外地的大小报纸都纷纷报道了这次评选活动揭晓的盛况。

胡蝶在得奖后婉言谢绝领奖,她认为国难当头这样大张旗鼓地去领奖实在是不合时宜的,后来加冕活动加上了爱国的活动胡蝶才参加,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胡蝶是一个很有爱国情怀的演员,而不是为了出名而什么家国情怀都不顾的人。

1933年3月28日这天,上海的大沪跳舞场呈现出一派节日的热闹气氛,舞场外车水马龙,门口高悬着"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庆祝胡蝶女士当选电影皇后"的醒目横幅,令人驻足流连。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确保大会的安全,特派出多名巡捕到会场门口值勤,连上海的救火会也派出救火车,以防万一。

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商会主席王晓籁、社会局局长潘公展,以及当时上海名人虞洽卿、杜月笙、张啸林、袁履登、林康侯、王延松等9人,都是大会的赞助人。当时上海各界的名流集聚"大沪舞厅"举行庆典,名义很堂皇:"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这比"电影皇后加冕"自然更加光明正大。胡蝶到得很晚,献唱歌曲《最后一声》:"您对着这绿酒红灯,也想到东北的怨鬼悲鸣?"歌词听来几乎有讽刺意味。胡蝶在回忆录中谈及此事只是轻描淡写:"几十年来这个象游戏之举的称号一直跟着我,这是观众对我的爱护,我自己都不敢妄自尊大。"(《胡蝶回忆录》)"电影皇后"选举大会正式降下帷幕后,主办方当众宣布,将此次的所有门票、舞票收入和临时捐款所得,全部登报公布,捐助航空救国协会,用以购买飞机进行抗日。

胡蝶的长相端庄俏丽,演技深得人心,无愧于"影后"的称号。影迷们喜欢胡蝶的酒窝,喜欢她的微笑,甚至模仿她的微笑。

20 世纪30 年代是旗袍盛行的时期,各大报刊纷纷开设专栏介绍旗袍,月份牌也喜欢选择美女和旗袍为表现对象,胡蝶当然也穿旗袍,而且她的旗袍款式独特,她穿旗袍的风度与众不同。

当时的旗袍分为京派与海派两种风格。海派旗袍加入了西式服装的腰身,重在表现女性的特点,修长、紧身、适体、高开衩,更适合身材高挑的南方女性穿着。

胡蝶驾驭旗袍的能力很强,无论是高领中袖旗袍,还是低领短袖旗袍,穿在她身上都是仪态万方。胡蝶在《劫后桃花》中的扮相,既有深色底丝绒旗袍,上绣花朵,雍容华贵;也有短袖碎花旗袍,简洁质朴,素雅简约,如清水芙蓉。

胡蝶在电影里穿得光鲜亮丽,生活当中却喜欢淡雅的颜色,每做旗袍,她总选一些素色。那条翠绿色蝴蝶图案的软缎旗袍,穿在她身上就像从画里走出来一样,美得让人过目难忘。"

1935 年3 月胡蝶随中国代表团去苏联莫斯科参加国际电影展,她身穿立领、琵琶穿旗袍的胡蝶襟、中开衩、下摆垂地的扫地旗袍,身披白狐披肩。面如芙蓉眉如柳,仪态端庄大方,美艳惊人,让世人为之折服,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 嘉宝"。她的这身旗袍装,扭转了世人对中国女演员的看法。

胡蝶是上海滩的时尚标杆,她穿什么,上海滩就流行什么,她怎么穿,上海的女人就怎么效仿。胡蝶穿过一件褶衣边的旗袍,风靡一时,人称"胡蝶旗袍"。

胡蝶之所以得此殊荣, 除了她的美貌外, 更重要的是她多年来在银幕上创造了一 个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 这年左翼文化工作者大举进军电影界, 她相继主演了左翼的电影《狂流》、《脂粉市场》、《春水秋波》、《盐湖》等影片, 并为上海电影界带来了新气象, 她在悲剧电影《姊妹花》、《空谷兰》等片中的表演也使人们看到她精湛的演技, 更巩固了她在影坛的地位。在夺得《明星日报》发起的影后选举桂冠后, 1933年英商中国肥皂公司发起的力士香皂电影明星选举及1934中国福新烟草公司发起的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 她又连得两元, 被人们称之为"老牌影后"。 1934年胡蝶又当选为中国最美明星。

胡蝶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胡蝶横跨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 举手投足都尽现早期电影时代的光彩。她参加过多次上海城内的"时装发布会", 从连衣裙到晚礼服都是报纸的头条。在"大光明"隔壁的大沪舞厅被加冕为"电影皇后" 一时间的光芒无人能及, 三十年代,南京路有了"永安" 、"先施"、"新新"、"大新", 所谓的 "环球百货", 被称作是 "地球上最世界主义化的马路", 让上海提前进入了全球化! 而影后胡蝶, 无可争辩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魅力与光彩。胡蝶当年曾出访欧美, 交流电影文化, 作为民国第一当红影星, 每逢国际明星来沪她也是第一的外交人选。

人物事件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因为执行"不抵抗政策"而丢掉东北三省,当时北平民国大学校长马君武在《时事新报》发表感怀讽喻诗《哀沈阳》二首:

(一)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二)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严厉谴责时任"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张学良腐化堕落,"要美人不要江山",竟然置军事重责不顾,在北平的东交民巷六国饭店歌舞场整夜跳舞:"赵四、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贻误军机,断送了东北三省。活该受到全国民众的痛恨和唾骂!国民党元老马君武点名道姓直接斥责为"陆海空军副司令时张学良"伴舞的"赵四、朱五、蝴蝶"三名交际花,商女不知亡国恨。

"赵四"即张学良的小秘或二奶赵一荻(张的正妻为于凤至);"朱五"即交际花朱湄筠,原北洋政府内务总长、代总理朱启钤的第五个爱女;蝴蝶则指电影明星胡蝶。诗作发表后,全国各报广为转载。"少帅"张学良被舆论愤怒声讨为"风流将军"、"不抵抗将军"。对于马君武的讽喻诗,身为当事人的张学良、赵四小姐、朱五女士均未敢置一词,因为看来"共舞"实有其事,无从抵赖!东北强盗"胡子匪帮"出身的军阀张作霖之花花公子张学良,后来承认"我年轻时什么都来,最喜欢女人和赌博!"所谓"少帅私生活的糜烂污浊不堪",当然成了舆论非议的靶子,群起攻之。

之后胡蝶在《申报》上登载辟谣启事:"蝶亦国民一分子也,虽尚未能以颈血溅仇人,岂能于国难当头之时,与负守土之责者相与跳舞耶?"商女不知亡国恨",是猪狗不如者矣!"表现了民族气节凛然大义。明星电影公司导演张石川及全体演职员,也在《申报》等报刊上发表声明为胡蝶作证。

事实俱在:明星影片公司为赴北平拍外景,一行40余人在导演张石川率领下,于1931年9月中旬离开上海北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才到达天津。胡蝶到北平已经在9月底、10月初。因此,所谓"九一八"事变之夜胡蝶与张学良翩翩起舞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人物评价